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社长致辞 | 出版社简介 | 帮助中心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俄罗斯索契冬奥会警务安保研究 Security Work for the Winter Olympics in Sochi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2/2/23 14:24:13
浏览次数:4435  

  
  

  文/马国春  王晓蕾

  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城市索契召开。作为俄罗斯首次举办的冬奥会,索契冬奥会规模空前、精彩纷呈,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良好的国际新形象,也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一笔。虽然面临诸多安全风险,但索契冬奥会安保工作非常成功,以至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最后评价:索契冬奥会是有史以来最安全的奥运会。     
  加强安保顶层设计

  安保工作是索契冬奥组委会最早启动的工作之一。早在2007年7月索契获得冬奥会承办权之后,俄罗斯当局就开始着手策划冬奥会的安保工作。索契冬奥会安保工作顶层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强化安全领域的立法。2013年9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向国家杜马提交了《关于打击恐怖主义的新措施的法案》,该法案于当年10月25日在国家杜马获得通过,随后由普京签署生效。新法案的核心是恐怖分子的亲属将承担连带责任。同时,新法律还加重了对恐怖活动的处罚力度,试图进一步遏制恐怖活动,为索契冬奥会保驾护航。
  其次,强化国家层面的安保统筹。俄罗斯政府认真研究并制定了索契冬奥会安保整体方案设计,包括安保人员总体需求、安保人员培训、反恐防爆、情报信息、要人警卫、入境人员管理等方面;快速完成索契冬奥会安保指挥中心组建工作,确定安保机构的运行模式,保证安保人员的基本选定,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加大安保力量投入

  根据媒体的披露,索契冬奥会安保投入达20亿至30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历届冬奥会。
  除了巨额的经费支出,俄罗斯还投入了巨大的安保人力资源。据悉,索契动员了大约10万名军人、警察及其他安保人员,安保规模可谓奥运史上之最。安保力量主要由内务部、警察、安保公司及志愿者四部分组成。其中索契部署有四万多名警察,这一人数相当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警察人数的两倍,而伦敦的人口比索契多出20多倍。此外,索契周边还部署了三万人配合与增援,这样总共有七万人直接参与冬奥会安保工作。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交通枢纽,还有很多安保人员在间接参与冬奥会安保工作。俄南部军区、黑海舰队也加入了安保工作。与此同时,俄罗斯还聘请了两万五千名志愿者遍布索契大街小巷。为了确保冬奥会安保人员素质合格,俄罗斯采取了不同方法来进行人员筛选,包括业务水平考核、签订冬奥会安保责任状,选用一批善于管理的领导来负责安保公司人员管理,志愿者中优中选优。此外,俄安全部门还投入大量新式装备。
  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上的安保投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以至于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索契冬季奥运会已经采取了所有能采取的安全措施。

  强化源头风险管控

  为了确保索契冬奥会的绝对安全,俄罗斯强力部门高度重视源头风险管控,盯紧关键人、危险物,强化高风险场所管控,切实做到未雨绸缪。奥运会举办国普遍视恐怖主义威胁为安保的最大威胁之一,恐怖活动的风险评估是奥运会安保风险评估的重中之重。因此从始至终,俄罗斯都高度重视反恐情报工作。冬奥会期间,俄罗斯反恐部门加大对恐怖主义势力的清剿力度,在阿布哈兹逮捕了三名恐怖分子,并清剿了用来破坏索契冬奥会的武器,有力地消除了危害索契冬奥会的一大安全隐患。
  俄罗斯官方一直认为,非俄罗斯族的非法务工人员这一群体是俄最主要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为从源头保证冬奥会安全,2013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各大城市开展了大规模清理非法务工人员的专项行动。比赛期间,俄罗斯还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设置了特殊的“观众护照”, 这种“护照”必须经过系统审核,观看比赛的人员必须通过身份审核这一程序才能进入赛场,最大限度减少恐怖分子、极端分子混入奥运场馆的可能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俄罗斯还构建了全方位的监控体系,索契的街道路口等处安装了5500台监控摄像机,索契国际机场安全系统具备3D人脸识别、视频分析等功能,可提供安全监控、报警、检测和快速反应支援。在奥运场馆的上空,抬头就可以看见飞艇,这些空中飞行器全天候24小时运作,从高空监测整个奥运区域。
  针对高风险场所管控,俄罗斯警方和边境部队在索契重点加强了对所有机场、火车站的监控。为了不给恐怖分子任何可乘之机,俄对进入冬奥会区域内的人员、车辆、飞机、船舶进行超严检查和限制。索契及周边地区分为控制区和禁区,持有门票和身份证件者可进入“控制区”,只有相关的工作人员才可进入包括索契国家公园在内的某些部分“禁区”。在索契冬奥会期间还专门划定了冬奥会专属车道,同时规定未在冬奥会注册、未获证件的车辆一律不得进入赛区。
  立体化安防网络建设

  根据索契城市山海环绕的地理特点,俄罗斯安全部门部署的海陆空武装力量对索契周边进行立体防控,全面部署,使整个索契成为具有层层防护网的大堡垒,全方位无死角确保了索契冬奥会安保工作万无一失。
  首先是加强比赛场馆和其他重点目标的安全保护。场馆较为集中,所占面积自然不是很大。但实施安保的范围则扩大到整个索契城及周边的山地、水域,还在高加索山设立了“禁区”,启动了太空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危机预警系统。
  其次是海上防控。索契是黑海海滨城市,奥林匹克公园及冰上项目场馆等均临海而建。为防止恐怖分子从海上侵入,索契周边的海域甚至是更远的地中海海域都被部署了强大的海上防护体系,包括核动力巡洋舰、水下特种部队等。海上防护分为近海防护和远程监控,近海防护主要由俄罗斯联邦军及海岸警卫队(隶属于联邦安全局)负责,近海防卫还专门配备了水下特种部队,以便更有效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远程监控主要由俄罗斯海军部署在地中海区域的巡洋舰负责。近海防卫和远程监控相互配合,为索契冬奥会相关水域提供绝对安全保护。
  空中安全也是索契立体化安防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防止飞机和巡航导弹的攻击,俄方在索契周边部署了短程防空系统。俄罗斯南部空军也部署在索契周边进行护卫。针对一些民用空中飞行器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条文来约束公民在冬奥会期间使用飞行器的行为。俄罗斯还动用无人机从空中进行巡逻、监视。负责索契周围安全保卫的部门和俄内务部引进了俄制小型ZA LA 421无人机和奥地利产S100高性能无人直升机。索契冬奥会期间,俄军各部队高度戒备,随时做好应对一切空中威胁的准备。

  加强安保国际合作

  早在索契冬奥会举办三年前,俄罗斯就邀请62个国家的情报部门参与冬奥会安保有关的论坛。冬奥会前夕,俄罗斯也结束了与英国六年情报工作的中断状态,强化了与英国的安保情报合作。此外,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及放射性武器、生物武器防控方面,加强与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合作。索契冬奥会开幕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奥巴马和普京一致认为,“一个安全和可靠的索契冬奥会”符合美俄两国的最大利益。为确保参加索契冬奥会美国运动员及赴赛场观赛美国观众的安全,美国政府让数架运输机随时待命,并在黑海部署两艘军舰,有300名海军官兵的美国第六舰队指挥舰“惠特尼山”号和搭载着大约200名官兵的美军驱逐舰“泰勒”号先后抵达黑海,以便在冬奥会期间发生突发情况时及时提供帮助。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索契冬奥会进行抵制的情况下,中国给予索契冬奥会大力支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普京总统的邀请亲赴索契出席了冬奥会开幕式,并与普京总统举行了会晤,还看望了中国奥运代表团。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举行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习近平主席连续第二年首访俄罗斯,体现了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视和支持,显示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

  索契冬奥会安保经验的启示

  索契冬奥会以其精彩的赛事活动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有效的安保工作也给其他重大国际赛事提供了经验借鉴。
  其一,增强大局意识,从全局视角规划冬奥会安保工作。在重大国际赛期,安保工作关系国家形象。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安保工作具有鲜明的俄罗斯特色,安保工作规格之高、投入之大、措施之严为历届冬奥会罕见,这都离不开索契冬奥会安保工作强有力的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
  其二,增强底线思维,从严从细织密冬奥会安保网络。针对索契冬奥会存在的现实安全风险,索契冬奥会切实做到盯紧关键人、危险物,强化高风险场所管控,以强化风险源头治理。俄罗斯还建立了涵盖陆海空的立体化安全网络,对冬奥会场馆及索契周边进行立体防控,全面部署,使整个索契成为层层防护网的大堡垒,全方位无死角确保了冬奥会安保工作万无一失。
  其三,增强科技意识,积极发挥智慧警务安保效能。索契冬奥会安保工作既有俄罗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量”的一面,同时也有高度重视高科技因素“质”的一面。从情报预警来看,俄罗斯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大数据情报、深度学习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确保了索契冬奥会期间情报工作的高效运转。从设备装备上来看,索契冬奥会采用了先进的水底探测装备、新型无人侦察机等一批先进的探测和监控技术装备,强化了海陆空立体防护。索契国际机场还采用了先进的“电子逻辑链控制”技术。
  其四,增强开放意识,以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冬奥会安全。索契冬奥会是一场体育界国际盛会,同时也是一次国际执法安全合作的例证。从冬奥会安保工作启动一开始,俄罗斯政府就高度重视国际执法合作在冬奥会安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国际支持,特别是索契冬奥会情报领域的国际合作,有效支持了俄方强力部门冬奥会前期的风险排查,在应对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放射性有毒气体等问题上俄罗斯与多国专家开展的国际合作,对于消除冬奥会可能面临的核生化武器威胁具有重要帮助。■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警察学院2019年度国别研究重点课题“外国冬奥会城市警务研究·俄罗斯索契”(2019KYZD024)的结题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马国春,法学博士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反恐与网络安全治理。
  王晓蕾,北京警察学院思政部心理学教研室副教授。公安部心理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公安局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教官。主要研究方向:警务心理学、警务礼仪。
  
  (责任编辑:古静)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