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社长致辞 | 出版社简介 | 帮助中心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美国野生动物犯罪的现状、挑战与应对 The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to Wildlife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5/4/2 9:43:45
浏览次数:50  

  文/袁晨钧   朱连庆   杨洪亮

  野生动物犯罪在美国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态势,对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美国警方在打击野生动物犯罪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对于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犯罪现状

  近年来,美国非法狩猎活动呈上升趋势,部分不法人员为获取经济利益或满足个人私欲,无视法律规定。华盛顿西部的一名叫贾森·史密斯的男子,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使用违规诱饵且未按规定携带标签,猎杀了13只熊、麋鹿、鹿等野生动物。2023年9月,依据相关法律,美国司法部门对其提出了32项刑事指控,涵盖2项重罪、27项严重轻罪和3项轻罪。一旦罪名成立,其最高将面临40年监禁,一级非法狩猎大型动物重罪最高可判处5年监禁及10000美元罚款,部分严重轻罪指控可判处最高364天监禁和5000美元罚款,轻罪指控最高可判处90天监禁和1000美元罚款。这一案例凸显了非法狩猎行为的严重性以及法律对此的严厉制裁。
  偷猎现象同样不容小觑。2018年5月,CNN报道了太平洋西北地区的一起偷猎案件。偷猎者通过短信和社交媒体炫耀,称非法屠杀超200只动物,涉及鹿、熊、美洲狮、山猫、松鼠等多个物种。此类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还对当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
  在野生动物制品交易方面,非法活动依然猖獗。2024年初,美国人道协会调查发现,康涅狄格州29家商店无证销售象牙制品,价格从12~1250美元不等,且无法证明其来源合法。非法野生动物制品交易的存在,进一步压缩了濒危物种的生存空间,加剧了其灭绝风险。
  非法诱捕野生动物的行为也屡禁不止。不法分子私自设置陷阱,捕捉鹦鹉等珍稀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将其用于非法宠物贸易。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野生动物个体,还扰乱了生态系统的正常秩序。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2024年世界野生动物犯罪报告》,2015~2021年期间,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记录在案的非法贸易涉及约4000种动植物物种,其中约3250种被列入濒危附录。虽然缺乏美国本土的精确数据,但从每年因非法狩猎导致鹿、熊等野生动物数量的大量减少,可以推断出美国野生动物犯罪形势严峻。这些犯罪行为相互交织,对美国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二、主要措施

  (一)法律框架与执法依据
  美国拥有一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如《濒危物种法》《雷斯法案》《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等,为打击野生动物犯罪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对非法捕猎、交易、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行为的严厉制裁措施,包括高额罚款、监禁以及没收非法所得等。执法机构依据这些法律,对各类野生动物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和起诉,确保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二)执法机构与部门协作
  在美国打击野生动物犯罪的体系中,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USFWS)、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等部门都可广义地纳入“警方”范畴来探讨它们在打击此类犯罪中的作为。
  从职能履行角度看,USFWS作为主管野生动物保护与执法的专业机构,承担着类似常规警务部门保护与监管的职责,像日常巡逻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非法捕猎案件等,发挥着核心的“警察”角色。CBP在边境一线严守国门,针对出入境环节的野生动物走私进行防控,利用海关检查权力,阻止非法物品进出,是边境线上打击野生动物犯罪的关键力量,具备执法的强制力与专业性,等同于警务职能。ICE聚焦跨国犯罪网络打击,与国际同行协作引渡嫌疑人 、捣毁走私链条,这种跨国执法行动本质也是警务协作与犯罪打击行为。
  总之,在打击美国野生动物犯罪这场行动中,“警方”指代涵盖上述多部门联合力量。

  (三)巡逻与监控措施
  美国警方在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区以及非法捕猎和交易活动频繁的地区增加巡逻频次,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控。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逻,监测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和非法活动迹象;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对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发现和阻止非法捕猎、盗伐等行为。在一些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警方与护林员密切合作,建立了完善的巡逻体系,确保野生动物的安全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四)情报收集与情报协作者网络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野生动物犯罪,美国警方建立了广泛的情报协作者网络。比如,通过与环保组织、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当地社区居民等建立合作关系,获取有关野生动物犯罪的线索和信息。同时,警方还利用大数据分析、情报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情报进行整理和分析,挖掘潜在的犯罪线索,提前部署警力,打击野生动物犯罪活动。例如,在一些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猖獗的地区,警方通过情报协作者提供的情报,成功破获了多起涉及珍稀野生动物走私的案件。

  (五)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野生动物犯罪往往具有跨国性的特点,美国警方积极与其他国家的执法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野生动物犯罪。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在情报交流、联合执法行动、犯罪嫌疑人引渡等方面的合作。例如,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等邻国在边境地区开展联合巡逻和执法行动,共同打击跨境野生动物走私活动;与非洲、亚洲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帮助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执法能力,共同应对全球野生动物犯罪的挑战。
   
  三、打击成效

  (一)案件侦破与犯罪遏制
  近年来,美国警方在打击野生动物犯罪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强执法力度,优化执法策略,采取诸如联合行动、卧底侦查等多种打击措施,成功侦破了众多重大野生动物犯罪案件,有力地捣毁了多个非法捕猎、交易和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犯罪网络。
  其中,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开展的“丛林之书行动”堪称典范。在这次行动中,警方查获了数量惊人的非法走私野生动物,其走私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如将眼镜蛇藏在薯片罐中、把异国鸣禽藏于行李内,甚至在居民后院发现体重严重不足的孟加拉虎等。最终,警方对16名嫌疑人提起了刑事指控,这一雷霆行动极大地打击了野生动物走私犯罪行为,对潜在的犯罪分子起到了强有力的威慑作用,有效遏制了此类犯罪的高发频发。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2023年12月2日,马萨诸塞州发生的一起非法狩猎事件引起了社会关注。两名嫌疑人驾车射杀鹿,警方在其车内发现了多支枪支,包括步枪、手枪、霰弹枪等,以及用于夜间瞄准目标的热成像仪。由于此次非法狩猎行为严重违反了多项狩猎和枪支法规,警方迅速出击将违法者绳之以法,向社会明确传达了对非法狩猎行为零容忍的坚决态度。
  2024年,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展开的为期四年的卧底行动更是成果丰硕。此次行动针对非法猎熊等一系列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经过长时间的深入侦查,共发现涉及80多名违法者和多达900项野生动物违法行为。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卧底行动,警方全面打击了该地区的野生动物犯罪网络,有效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

  (二)物种保护与生态恢复
  美国警方对野生动物犯罪的严厉打击,对于濒危和受威胁的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以及生态恢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毫不留情地打击非法捕猎和贸易行为,从源头上减少了对野生动物的直接威胁,为众多濒危物种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使得一些物种的种群数量得以稳定或实现增长。
  以美洲鹤的保护为例,警方长期以来加强了对其栖息地的巡逻和保护力度,坚决打击非法狩猎行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美洲鹤的种群数量从1941年的23只增长到了2020年的800多只,这一显著的物种保护成效,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美国在保护红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据美国生物多样性中心2024年12月20日发布的信息,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宣布为北卡罗来纳州提供2500万美元的重大补助,用于建设野生动物通道,以帮助保护濒危的红狼。这条公路穿越了红狼最后的栖息地,车流量大,车祸风险威胁着红狼及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这些通道的建设将有助于红狼安全地跨越公路,减少与人类交通的接触,进而减少车祸的发生,为红狼的繁衍和生存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公众意识提升
  随着美国警方对野生动物犯罪打击力度的持续加大,以及相关宣传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美国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野生动物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再对这类问题漠视或忽视,而是积极主动地支持警方的执法行动,并踊跃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来。
  例如,许多环保组织成员和志愿者纷纷与警方展开合作,协助警方开展巡逻、监测等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可能存在的野生动物犯罪行为,为警方打击犯罪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支持。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这种公众意识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野生动物犯罪的发生,还为警方打击犯罪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使警方在打击野生动物犯罪的道路上不再孤立无援,而是凝聚了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为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贡献力量。

  四、挑战解构

  (一)资源与经费限制
  打击野生动物犯罪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作为支撑,涵盖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多个方面,美国警方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的严峻挑战。
  从人力角度来看,执法人员的数量始终有限,面对广阔无垠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错综复杂的交易网络,难以实现全面且有效的监管。以美国的一些大型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为例,其占地面积广阔,仅靠现有的少量护林员和执法人员进行巡逻和监管,无疑是杯水车薪。在一些偏远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由于缺乏足够的巡逻车辆和设备,警方的巡逻范围和频率受到极大限制,无法及时发现和阻止非法捕猎行为的发生。例如,阿拉斯加的一些偏远海岸线和内陆地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警方难以定期进行全面巡逻,导致一些非法捕猎者有机可乘。
  在物力方面,先进的巡逻、监控和检测设备对于打击野生动物犯罪至关重要。然而,这些设备的价格往往十分昂贵,如高精度的热成像仪、无人机监测设备、先进的野生动物追踪器等,专业执法机构的经费预算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导致执法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影响了打击效果。以海关检查为例,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局在全国的17个机场仅仅安排了115名人员,面对每天大量的进出口货物和旅客,难以对所有可能涉及野生动物走私的物品进行细致检查,而先进的检测设备的缺乏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

  (二)法律执行难度大
  尽管美国拥有较为完善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难,严重影响了打击野生动物犯罪的效果。
  首先,野生动物犯罪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得证据收集难度较大。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日益翻新,他们往往采用隐蔽的作案方式和复杂的交易手段,以逃避警方的打击。例如,利用网络进行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趋势,犯罪分子通过加密通信工具、暗网等渠道进行交易,使得交易过程难以追踪和取证。此外,一些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还涉及跨国境的复杂运输和转移,进一步增加了证据收集的难度。
  其次,一些法律条款的界定不够明确,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新型的野生动物犯罪形式不断涌现,如基因编辑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等,现行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其具体的定罪标准和处罚措施,给警方的执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往往难以准确判断某些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威慑力和执法的公正性。

  (三)跨境犯罪与国际合作障碍
  野生动物犯罪的跨国性特点日益凸显,这使得美国警方在打击过程中面临着跨境犯罪和国际合作的重重障碍。
  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执法标准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给国际合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在信息共享方面,由于各国的信息安全和保密政策不同,可能存在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导致警方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犯罪情报。例如,在打击跨国野生动物走私犯罪时,一些国家可能由于担心信息泄露会影响本国的国家安全或其他利益,而对相关信息的共享持谨慎态度,这就使得美国警方无法及时掌握犯罪嫌疑人的行踪和犯罪计划,影响了打击行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在联合执法行动中,协调各方行动、统一执法标准也需要克服诸多障碍。不同国家的执法机构在执法理念、执法程序和执法权限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各方在联合执法行动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行动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国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往往会出现沟通不畅、行动不协调等问题,影响了联合执法行动的效果。此外,一些国家的执法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配合美国警方开展打击行动,使得跨国野生动物犯罪网络难以彻底摧毁。例如,在打击东南亚地区向美国走私穿山甲鳞片的犯罪活动中,由于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国家的执法力量不足、技术设备落后,无法对走私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打击,导致协调各方执法力量存在较大难度,打击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四)公众教育与参与度仍需提高
  虽然近年来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有所提升,但从整体来看,公众教育水平和参与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给美国警方打击野生动物犯罪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部分民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存在参与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一些人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传统观念的影响,对野生动物进行非法捕猎、交易或食用,这不仅直接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安全,也增加了警方打击犯罪的难度。例如,在一些亚洲和非洲裔社区,仍存在食用野生动物的传统习俗,尽管美国法律明确禁止此类行为,但仍有部分人违反法律规定,进行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
  此外,一些社区居民对警方的执法行动缺乏理解和支持,甚至可能存在包庇野生动物犯罪分子的情况。在一些农场,部分居民认为野生动物会破坏庄稼,对警方打击非法捕猎行为不配合,给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例如,在一些农业产区,农民可能会因为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而对其产生反感,当警方对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打击时,这些农民可能会认为警方是在“多管闲事”,甚至会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警方的追捕,这无疑给警方的执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五、应对重构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与执法机制。
  目前,美国虽有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但对于一些新兴的犯罪形式,如网络野生动物交易、利用高科技手段非法猎捕等,法律规定还不够细致全面。未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各类野生动物犯罪行为的定义、量刑标准等,确保法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此外,野生动物犯罪往往涉及多个地区甚至跨国界,需要加强不同地区警方、不同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例如,建立联邦与州、州与州之间的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联合行动,共享情报信息,打破地域限制,形成打击合力。同时,加强与国际执法机构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野生动物犯罪网络。
  再者,野生动物犯罪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因此,执法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参加野生动物保护、鉴定技术、调查取证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例如,邀请野生动物专家为执法人员讲解不同物种的特点、生态习性等知识,使其在执法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和判断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二是加强预防与监控措施。
  美国官方一直以来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社交媒体等,广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犯罪危害的认识。制作并播放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纪录片等,宣传野生动物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例如,美国政府通过驻外使馆,向全球各地人民传播信息,让人们了解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带来的危害。
  未来,美国警方将加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摄像头、卫星定位等,对野生动物栖息地、非法交易热点地区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预警犯罪行为。建立野生动物犯罪监测预警系统,整合各方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犯罪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为执法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美国警方近年来的执法报告显示,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跨国走私是一个严重问题,应加强边境地区的管控力度。增加边境巡逻频次,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如X光机、缉毒犬等,对出入境人员、车辆、货物进行严格检查,防止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流入或流出美国。
  三是强化源头治理与需求抑制。
  美国警方认为,栖息地破坏是导致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和犯罪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应当加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划定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维护,限制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积极开展栖息地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国际上,从野生动物的猎捕、运输、交易到最终的消费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非法贸易供应链。美国警方将加强全链条打击方式,斩断这一供应链。在源头端,加强对非法猎捕行为的打击力度;在运输环节,与交通、邮政等部门合作,加强对物流、快递的监管;在交易端,打击非法市场和网络交易平台;在消费端,加强对野生动物制品购买者的处罚和教育。
  野生动物制品的市场需求也是推动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美国警方还准备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摒弃对野生动物制品的需求。同时,加强对野生动物制品市场的监管,禁止销售和使用野生动物制品,从源头上减少市场需求。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美国警方一直呼吁,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合作机制,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等,履行国际义务,加强与其他国家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合作中,分享美国在打击野生动物犯罪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
  目前,美国警方正在尝试与其他国家共同建立野生动物犯罪信息共享平台,力图实现情报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流。比如,各国执法机构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野生动物犯罪案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犯罪嫌疑人基本信息、作案手段、走私路线等,方便其他国家及时掌握情况,联合开展打击行动。■
  
  (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立项重点课题《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与首都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治安系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D202411)
  
  【作者简介】袁晨钧,北京警察学院治安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治安管理、数据警务和涉外警务等;朱连庆,北京警察学院警务技战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场执法、战术指挥;杨洪亮,北京警察学院教务处教师,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执法培训。
  (责任编辑:冯苗苗)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