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承先 李政龙 吴泽锡
孟加拉国是许多标志性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发源地,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庞大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调查,2017年孟加拉国境内野生亚洲象约300头。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报告,孟加拉国的国兽孟加拉虎2018年的数量为114只,主要栖息于孙德尔本斯红树林。孙德尔本斯红树林覆盖了约1万平方公里(3900 平方英里)的土地,其中孟加拉国库尔纳区的森林面积超过 6017平方公里(2323平方英里),而西孟加拉邦的森林面积则达到4260平方公里(1640平方英里)。这里有丰富的本土树种,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由于孟加拉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该国也成为非法贩卖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分子的目标地。
一、孟加拉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现状和特征
(一) 现状
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加上非法盗猎等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活动的猖獗,孟加拉国境内的野生动植物数量呈现下降趋势,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算。
2017年,据第二次亚洲象分布国会议报道,孟加拉国野生亚洲象数量降至361头。根据孟加拉国自然保护联盟(BNCA)最近的一份报告,仅在2021年,就有34头大象被杀,超过了总数量的十分之一。根据2018年一次调查,相较于孟加拉国2004年孟加拉虎440只,只有114只虎留在孙德尔本斯的孟加拉国部分。由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孟加拉虎亚洲象等在孟加拉国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根除、阻止和瓦解野生动植物贩运报告》显示,孟加拉国连续多年被视为“野生动植物贩运产品或其衍生物的主要来源、野生动植物贩运产品或其衍生物的主要中转站或野生动植物贩运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的国家之一,成为该报告中的焦点国家。报告指出:“对于这三个头衔,孟加拉国可以提供一个看似无止境的证据清单。”
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是一种跨国有组织犯罪形式,严重威胁着全球许多标志性物种安全。孟加拉国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动植物更容易受到此类威胁。除了老虎、大象和犀牛等关键物种外,还有各种药用植物、木材、海洋物种、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受到非法捕猎和贩运的威胁。
孟加拉国已成为野生动植物走私的重要来源地,同时也成为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转运中心。猖獗的偷猎活动和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目的是获取兽皮、观赏植物、制作乐器的动植物和用于传统医学的药草。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贸易地点不仅在本地区内,更主要的在国外市场,走私者利用南亚的边境走私野生动植物产品,运往其他地区以及利润丰厚的国际目的地,如流入缅甸、老挝、越南组成的野生动植物贸易金三角地区,进一步中转流入其他消费市场和消费。
(二)特征
1.犯罪上下游环节众多,国际化特征显著。
孟加拉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网络通常涉及多个上下游环节,从非法捕猎、贩卖到最终消费,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非法产业链。
非法捕猎者往往是由于经济压力而参与盗猎,他们捕猎的野生动物(如孟加拉虎和亚洲象)和野生动物制品会被运输者转手,最终流向国际市场。运输者通常利用偏远地区的道路和小道进行运输以避免执法检查。此外,孟加拉国的盗猎网络还与邻国(如印度和缅甸) 的犯罪团伙相互关联形成跨国走私链。
野生动植物贸易监测网络报告表明,在过去的13年里,亚洲各地查获了1400多只老虎的不同身体部位,这表明老虎身体部位的非法交易速度惊人。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主要由犯罪团伙控制。他们在一个国家偷猎老虎和大象等旗舰物种,在另一个国家储存,然后在南亚以外进行交易。全球野生动植物贸易价值在258亿至911亿美元之间,野生动植物贸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遏制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因此需要跨国合作来制止偷猎,这使得打击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多国责任。
2.与其他犯罪活动交织融合。
孟加拉国的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犯罪与其他犯罪活动(如毒品走私和武器交易)有时会交织在一起。盗猎者和有组织犯罪团伙合作将非法猎获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为资金和资源交换,这些团伙利用盗猎所得资金来资助其他非法活动。
孟加拉国的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犯罪与毒品走私和武器交易融合的机制包括:犯罪网络的交叉合作、共享资源和基础设施、毒品交易的洗钱手段、武装干预的交易环境和暴力威胁。
犯罪集团在不同领域有广泛的联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收益被用来资助毒品走私活动,反之亦然。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和毒品走私共享相同的运输路线、仓储设施和销售网络,如用于走私野生动植物的船只和路线也被用来运输毒品。非法获得的资金需要通过洗钱手段转移到合法渠道,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和毒品走私的收益通过复杂的洗钱网络,并利用野生动植物制品充当价值交换的筹码使得追踪资金来源变得困难。
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分子在偏远地区或难以监管的武装地区进行交易,这些地区同样适合非法武器交易,犯罪分子会利用这种方式来避免执法机构的监测和干预。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和武器交易都涉及暴力手段来保护犯罪集团的利益,犯罪分子对潜在的举报人、执法官员或竞争对手使用暴力威慑以防止他们的活动被揭露。
3.犯罪主体多元化。
孟加拉国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犯罪的主体包括当地猎人、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商、政府官员和有组织的犯罪集团。
当地猎人直接参与或者在犯罪组织的委托下参与非法狩猎濒危物种或破坏栖息地的活动是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犯罪的基础主体。
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商的个体或团体涉及非法贩卖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如象牙、虎皮等。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商通常通过秘密渠道进行交易,利用网络、边境贸易点等途径将野生动植物产品走私到其他国家,他们是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犯罪中介。
政府官员因腐败而参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例如收受贿赂、放纵非法活动等。孟加拉国政府官员参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腐败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官员接受贿赂,默许非法狩猎和野生动植物贸易活动在自己的监管范围内发生;利用自己的职位滥用权力,为非法活动提供便利,例如发放假许可证、逃避检查或掩盖犯罪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官员与犯罪分子相互勾结,保护犯罪分子免受法律制裁。
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在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犯罪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具有跨国运作能力和复杂的犯罪网络,这使得打击这些犯罪活动变得更加困难。这些犯罪集团通常通过多国运作、多层管理、公司化运营、洗钱、贿赂和暴力威胁等方法来隐藏其非法活动,并通过高级技术进行非法活动,例如使用卫星定位、无人机和其他高科技设备来追踪和猎杀野生动物,是孟加拉国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犯罪的核心。
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打击治理
(一) 法律支持
1.历史渊源。
从历史上看,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森林保护相关的犯罪往往被视为社会及其司法、检察和执法机构必须应对的犯罪中相对次要的问题。虽然孟加拉国起草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法律,但赋予负责执行这些立法者的权力和权威相对有限,与社会上认为对“主流”犯罪应采取的惩罚措施相比,惩罚力度往往过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孟加拉国关于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犯罪的法律条文较为缺乏。孟加拉国刑法典1860 (1860 年第四十五号)Penal Code,1860(Act No. XLV of 1860 )第十七章侵犯财产罪里关于野生动物犯罪的第429条,杀害或残害任何价值的牛等或任何价值五十塔卡的动物罪规定,任何因杀害、毒害、残害任何大象、骆驼、马、骡子、水牛、公牛、母牛或公牛(无论其价值如何)或任何其他价值50塔卡或以上的动物而犯下的犯罪行为,将被处以最长5年监禁,或罚款,或两者兼施。
2.《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安全)法》。
2010年5月10日,孟加拉国的立法者认为,在日渐壮大的偷猎者队伍面前,现有法律已经过时且处罚过轻。因此,孟加拉国准备制定新的法规,保护濒临灭绝、越来越多遭到偷猎的孟加拉国国虎等保护动物。
2012年,孟加拉国修订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安全)法》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Security) Act, 2012),该法律旨在保障本国生物多样性、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安全的法案。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安全)法》规定了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具体机构和授权官员,野生动植物保护基本概念,保护区的划定和设立相关规定;圈养动物、野生动物和动物制品的许可证相关规定;野生动植物进出口及转运相关规定;调查和扣押行为准则;违反本法行为的处罚尺度等,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打击和治理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方方面面。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安全)法》对于野生动物偷猎者的最高惩罚,从以前的“处以2000塔卡(合约30美元)的罚款,以及2年监禁的有期徒刑”加重到最高“将被判处终身监禁,并被处以30万塔卡(合约4320 美元)的罚款”,体现了对盗猎的惩罚力度的加强。
法案第36条规定,任何人未经第24条规定的许可猎杀任何老虎或大象,应被视为犯罪,不得保释,并应处以不低于2年且不超过7 年的监禁,以及1万至10万塔卡的罚款;如果再次犯同样的罪行,应处以不超过12年的监禁以及不超过15万塔卡的罚款,也反向说明了孟加拉国立法者对于打击盗猎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决心。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安全)法》在多个条款中提到了“官员”的权力。该法将此类人员定义为“为执行本法全部或任何目的而任命的任何官员”。第32条赋予了“官员”扣押的权力。然而,第33条明确规定,此类权力授予“首席监狱长或其授权的任何其他官员”。涉及官员和权力的法案为执法部门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3.其他法律。
1969年《海关法》包含许多条款,有助于海关官员处理与野生动植物或森林产品进出口或在国内运输相关的事宜。这些条款包括那些犯罪分子会立即被认定为“走私”的行为,但也允许海关官员检查文件等,尤其赋予海关官员广泛的权力来拦截、搜查船只、旅客、行李和货物。
1983年《海洋渔业条例》第14条要求船只经营者保存有关捕捞和销售的详细信息。第32条授权官员在孟加拉国水域拦截、登船并检查船只以及任何运输鱼的车辆。鉴于越来越多的海洋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这一点尤其重要。目前,该条例授权渔业管理局的高级官员、某些孟加拉国海军以及所有海关官员来执行该法规。
以上众多立法手段,体现了孟加拉国在打击治理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立法上的努力。
(二)机构和人员
孟加拉国在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方面涉及多个机构和人员。
1.孟加拉国森林部(FDB)。
孟加拉国森林部(Forest Department of Bangladesh,FDB)是负责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政府机构。森林部是孟加拉国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 Forest and Climate Change)下属的一个部门。森林部的责职中包含保护和恢复森林生物多样性,包括濒危物种的保护,以及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截至2014年4月,有30名孟加拉国森林部官员在印度野生动植物研究所完成了野生动植物管理证书培训课程,有800多名林业部官员接受了国内培训。
2015年10月5日至7日,应孟加拉国林业部的要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濒危物种公约》)组织在孟加拉国举行的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和为期两天的野生动植物执法前沿培训,来自濒危物种公约组织秘书处、国际刑警组织,以及孟加拉国森林部的专家,为森林部的32名官员提供了培训。
该培训为孟加拉国提供了在该国量身定制的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犯罪分析工具包(Wildlifeand Forest Crime Analytic Toolkit,WFCAT),以增强其应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国家能力。该工具包旨在支持和协助各国政府进行全面的形势分析,并确定技术援助和其他需求,以加强其预防和打击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犯罪的整体努力。孟加拉国成为第一个实施由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和国际刑警组织开发的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犯罪分析工具包的南亚国家。
“该工具包提供了一个框架,可围绕该框架以协调和有针对性的方式制定一项全面战略。”濒危物种公约秘书长斯坎伦强调,“培训是为了解决通过全面分析过程而确定的具体需求而量身定制的。确保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以进一步加强国家执法对策,从而有效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这一点至关重要”。
2.孟加拉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控制局(Wildlife Crime Control Unit, WCCU)。
孟加拉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控制局是负责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和保护孟加拉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政府机构。孟加拉国林业部根据2012年《野生动植物(养护和保护)法》第 31条在达卡总部和七个分区森林办公室设立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控制局,该局配备法医实验室、法律支持部门等执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
该局在孟加拉国森林部森林首席保护员的监督下,由一名主任负责,一名助理森林保护员、一名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官员、三名野生动植物检查员、三名初级野生动植物侦察员、一名高级实验室技术员和一名实验室技术员组成。
该局的目标是:防止狩猎、杀害和出售野生动植物;识别物种和起诉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犯罪有关的罪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活动以遏制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创造公众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防止国内和国际上的野生动植物贩运。
该局成立以来,适用和实施《野生动植物(养护和保护)法》中提到的处罚规定,该局一直在不懈地工作。确定全国各地的热点地区以控制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并在所有地点提供定期巡逻;定期在森林、集市和鸟类丰富的Haor地区巡逻,防止野生动植物贸易;收集和保护孟加拉国野生动植物的标本;从贩运过程中捕获的野生动植物遗骸或动植物制品中识别物种;发现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关键信息并确定罪魁祸首;将获救的野生动植物放生到自然栖息地;定期收集有关防止野生动植物贩运的信息;与孟加拉国不同水域和Upazilas地区中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各种志愿组织保持持续联系;与各种国际组织协调,防止野生动物偷猎;与其他机构协调,包括快速行动营(RAB)、边防警卫队、海岸警卫队、海关、警察部队和外交部,以打击孟加拉国境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与野生动植物贸易监测网络、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国际刑警组织和国际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联盟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协同效应,并充分利用有效执行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犯罪分析工具包。
该局成立以来,截至2024年10月,孟加拉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执法人员已经拯救了约35000只鸟类、10000多只爬行动物和约13000只哺乳动物,并缴获了约14500个野生动物器官。在此期间,该单位还发现了26000多起犯罪,并逮捕了219名涉嫌偷猎和贩运野生动植物的罪犯。
3.法医实验室。
法医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由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控制小组监督。
该实验室为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控制局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指导,发现、调查和起诉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保护野生动植物。运用法医技术,通过DNA预先分析和DNA测序来识别刑事犯罪,将犯罪证据保存在法庭上,并在法庭上出示证据。基本上,DNA预先分析和DNA测序是一种现代技术,有助于揭露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并充当保护遗传学和执法之间的桥梁。
(三)执法相关设施装备
在落后于周边国家十多年之后,孟加拉国森林部最近纳入了现代技术和工具加强其打击犯罪的武器库。专家表示,技术的使用有助于部署国家有限的资源来解决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并更有效地防止野生动植物死亡。
1.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广泛运用。
孟加拉国政府森林部2024年将无人侦察机加入了他们的工具库,野生动植物检查员开始使用这项技术在鸟瞰的偷猎热点周围准备一张搜索网。
除了无人机,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控制局从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获得了一套设备打击偷猎和贩卖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这套设备还包括无线对讲机、GPS 追踪器、高分辨率 DSLR 相机、启用 GPS的行动相机、动物 ID 微芯片植入物、ID 芯片阅读器、管道镜相机、夜视望远镜、声波陷阱、无线电频率识别、无线电项圈、照相机、陷阱、法医工具和镇静设备。
2.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如空间监测和报告工具(SMART)和敌对活动观察内核(HAWK)在孟加拉国已经得到有效部署。野生动植物保护主义者和律师一致认为技术在监控监管程序、跟踪野生动植物活动、分析犯罪数据和犯罪活动以及巡逻区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执法和调查专家培训了孟加拉国野生动植物检查员使用技术寻找和捕捉嫌疑人,巡逻、调查和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专家说技术的使用使野生动植物物管理员能够收集关键信息以确定热点,指导巡逻,观察可能是偷猎主要地区的迁移模式并绘制贩运路线。技术积累的数据证明对野生动值物的检测和调查值得努力。
野生动植物犯植罪控制局最近配备了针对警务、情报、调查及商业组织国际性可视化情报资料存取与调查的分析软件i2 软件。该软件提供交流和有意义的信息图表,整合了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模式、犯罪集团及其广泛的网络和热点相关的所有最新信息的输入数据。“在进行调查时获得这些信息可能是抓住并成功起诉偷猎者的关键”,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控制局调查员说。
在新冠肺炎封锁期间,非法野生动植物市场在世界许多地方转移到网上,而保护区又减少了执法力量,这增加了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团队的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摄像头陷阱和周界入侵探测系统等技术有助于部署有限的资源,更有效地应对入侵和偷猎活动。
(四)国内其他主体
在孟加拉国,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个体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孟加拉国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
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WWF)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孟加拉国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是该组织在孟加拉国的分会,也是当地重要的环境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倡导者之一。
该基金会的目标是通过对孟加拉国独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保护促进该国的可持续发展。该基金会专注于保护孟加拉国境内的濒危物种,包括亚洲象、孟加拉虎、云豹、恒河豚、苏门答腊犀牛等,也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
该基金会在政策层面上积极倡导打击盗猎野生动物犯罪立法以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孟加拉国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WCS)2004年开始在孟加拉国开展业务,重点是海洋保护,重点保护对象是鲸目动物,后来扩展到鲨鱼和鳐鱼。孟加拉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在孟加拉国的分支机构,是一个在孟加拉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事务局注册的非营利保护和研究组织。
该协会向孟加拉国林业部提供技术指导,在孙德尔本斯建立智能巡逻机制。为孟加拉国执法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以确保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得到执行。
该协会通过互动外联让政治领导人和当地社区参与进来,为海洋和陆地保护创造志愿者与政府和当地社区合作,采用平衡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当地社区需求的管理方法。
该协会进行尖端的野生动植物科学研究,通过创新的拓展与当地社区和政府机构分享新知识。保持着一个不断扩大的训练有素、积极进取的科学家网络以支持基于科学和社区知情的海洋保护。该协会的研究成果,包括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伊洛瓦底江海豚种群、大量江豚、基因独特的驼背和宽吻海豚以及一种罕见的小型布赖德鲸。
该协会的保护成就,包括在孙德尔本斯成功建立了三个淡水海豚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在孟加拉湾的无地斯沃琪(Swatch-of-no-ground)区域海底峡谷和邻近河口水域建立了孟加拉国第一个海洋保护区。
3.热线电话和大众媒体的志愿者。
到目前为止,孟加拉国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热线电话和社交媒体联系的志愿者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控制局有四条举报非法贩运野生动植物和其他野生动植物相关犯罪的24小时电话热线。2020年以来,该局已被添加为国家紧急服务号码999的电话响应者之一。一些视频推广者也与野生动植物检查员携手合作,提高民众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认识。
该局与大约15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团体有联系,这些团体由10000多名志愿者组成。志愿者通过热线电话和社交媒体包括脸书和瓦次普(WhatsApp)社交软件向该局传递信息。每当志愿者发现偷猎、走私或濒危野生动植物时,他们就会通知该局。然后,他们通过电话与地方当局联系以便采取进一步行动。
“使用智能手机,即使是外行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分享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照片、地理位置以及关于犯罪活动和罪犯的信息通常有助于重要的调查。”该局主任说:“林业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控制局有时候人手不足,难以快速到达热点地区,而热线电话的开通减轻了该局的工作压力。”
4.建立犯罪举报人网络。
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委员会(TRAFFIC)效仿警察组织的做法,通过现金支付来促进建立全国性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举报人网络,遵循两种制度向公众征集信息:
雇用告密者。此类告密者获得定期支付的报酬,为执法单位提供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线索。此类告密者的表现要每年进行审查,如果一名告密者在一年内未提供任何重要的可采取行动的信息,则会停止支付报酬。告密者资产的数量以及支付给他们的金额的记录保存在区域和分区办公室。告密者的身份保密,仅由一名官员知晓, 该官员将作为告密者的管理人员,身份细节将由管理人员个人保管,在适当介绍告密者和新管理人员后保密地传递给继任者。
现金奖励。奖励级别不低于分区森林官员的官员,可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向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举报人发放高达20万塔卡的奖励。前提是该信息导致逮捕了被告,并查获了犯罪所涉及的野生动植物或动植物部分或产品以及用于犯罪的车辆、武器、工具和其他任何材料或资产。如果获奖者希望保密,其身份将予以保密。任何级别不超过森林巡游员或任何执法或安全机构成员,或低于森林巡游员级别的森林官员。如果在控制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方面表现杰出,在检测和预防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或逮捕罪犯方面超越职责工作,也有权获得此类奖励。
(五)国际执法合作
2010年11月,国际刑警组织与多个国际机构联合成立了国际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联盟,孟加拉国作为成员国之一,积极参与到此类全球性的打击行动中。孟加拉国参与的国际项目主要如下:
1.国际刑事调查培训援助项目(ICITAP)。
2023年9月11日至15日,美国司法部刑事局(Criminal Division)国际刑事调查培训援助项目(ICITAP)的打击野生动植物贩运项目与社区成员、环保非政府组织和大学生开展了两次焦点小组讨论活动,从社区角度更好地了解孟加拉国境内野生动植物贩运和偷猎问题。
该项目与其合作伙伴孟加拉国研究和信息中心(CRI)共同开展的项目为孟加拉国国会议员、年轻的环保活动家和该项目团队之间即将到来的电视政策讨论提供了一个议题。
该项目将继续与机构群体合作筹备电视直播活动,并确保机构群体有能力直接与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小组成员互动,以使机构群体的意见得到听取。该项目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支持和协调下,管理其打击野生动植物贩运计划。
2.加强亚洲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域合作(SRCWP)。
世界银行在南亚的第一个区域项目是加强亚洲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域合作。该项目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通过区域合作进行能力建设以解决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问题,通过栖息地保护和管理促进区域保护利益并解决人类与野生动植物的冲突。
该项目协助参与国政府建设或加强共享能力、机构、知识和激励措施,以合作应对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对区域环境保护的威胁。孟加拉国林业部调动了通过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域合作项目获得的资金,提高其执法部门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能力。
孟加拉国与印度、尼泊尔和不丹一起加入了该项目 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解决偷猎问题。孟加拉国通过与印度、不丹和尼泊尔合作签署有关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双边谅解备忘录,表明了其在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合作承诺,预计将合作推进该项目的目标保护南亚的生物多样性。
3.南亚野生动植物执法网络(SAWEN)。
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委员会鼓励区域合作,将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和遏制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作为打击的基础。南亚八个国家积极参与成立了南亚野生动植物执法网络。
2012年1月30日,该网络正式启动,开启了南亚加强野生动植物执法区域合作的新篇章。该网络通过在尼泊尔设立的常设秘书处运作,总部的日常运营由执行委员会管理,该委员会由每个成员国的一名代表组成,每年在八个成员国中轮流任命一个成员国担任主席领导。
该网络商定了一项以行动为导向的工作计划用于联合行动:一是确定南亚野生动植物贸易中的贸易热点和重点物种,并对成员国以及整个地区的重点野生动植物贸易路线进行定期分析;二是分析犯罪趋势和统计数据并与关键决策者分享;三是加强实地与中心之间的联系,以便在成员国国内和成员国之间制定适当的政策,并支持加强成员国的相关国家的立法;四是鼓励将包括法医学在内的科学工具和技术作为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运用;五是集中精力并引领情报主导的行动在该网络以及原发国和目的地国的外部开展;六是鼓励成员国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就野生动植物贸易和执法相关问是进行更好的沟通,通过提高公众对南亚地区该问题严重程度的认来使利益相关者警觉,同时动员消费国并带头采取行动;七是加强成员国之间以及贸易链沿线其他国家在双边和多边合作方面的努力,以规范野生动植物贸易,并与致力于跨国犯罪的其他组织和条约建立联系;八是筹集足够的资源以促进实现该网络宣称的目标。
孟加拉国积极参与该网络的工作计划,该网络通过制定应对策略、培养工作人员能力以及分享信息和经验以“促进框架”来帮助孟加拉国增强对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认识,提高区域联合执法能力。■
【作者简介】张承先,男,江西余干人,南昌铁路公安局教育训练中心副主任,美国佐治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江西警察学院公共安全中心特约研究员,2016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中央国家机关法治人物”,研究方向:刑法、行政法、公安管理、公安教育。
李政龙,男,江西九江人,南昌铁路公安局南昌公安处民警,研究方向:行政法、公安管理。
吴泽锡,男,北部湾大学东密歇根联合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物联网工程。
(责任编辑:古静)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